HTTP是“无状态”的,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。优点是服务器没有状态差异,可以很容易地组成集群,而缺点就是无法支持需要记录状态的事务操作。
好在HTTP协议是可扩展的,后来发明的Cookie技术,给HTTP增加了“记忆能力”。
1.什么是Cookie?
HTTP里“无状态”的Web服务器,连一分钟的记忆也保存不了,请求处理完立刻就忘得一干二净。即使这个请求会让服务器发生500的严重错误,下次来也会依旧“热情招待”。
如果Web服务器只是用来管理静态文件还好说,对方是谁并不重要,把文件从磁盘读出来发走就可以了。但随着HTTP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,对“记忆能力”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。比如网上论坛、电商购物,都需要“看客下菜”,只有记住用户的身份才能执行发帖子、下订单等一系列会话事务。
那该怎么样让原本无“记忆能力”的服务器拥有“记忆能力”呢?
既然服务器记不住,那就在外部想办法记住。相当于是服务器给每个客户端都贴上一张小纸条,上面写了一些只有服务器才能理解的数据,需要的时候客户端把这些信息发给服务器,服务器看到Cookie,就能够认出对方是谁了。
2.Cookie的工作过程
那么,Cookie这张小纸条是怎么传递的呢?
这要用到两个字段:响应头字段Set-Cookie和请求头字段Cookie。
当用户通过浏览器第一次访问服务器的时候,服务器肯定是不知道他的身份的。所以,就要创建一个独特的身份标识数据,格式是“key=value”,然后放进Set-Cookie字段里,随着响应报文一同发给浏览器。
浏览器收到响应报文,看到里面有Set-Cookie,知道这是服务器给的身份标识,于是就保存起来,下次再请求的时候就自动把这个值放进Cookie字段里发给服务器。
因为第二次请求里面有了Cookie字段,服务器就知道这个用户不是新人,之前来过,就可以拿出Cookie里的值,识别出用户的身份,然后提供个性化的服务。
不过因为服务器的“记忆能力”实在是太差,一张小纸条经常不够用。所以,服务器有时会在响应头里添加多个Set-Cookie,存储多个“key=value”。但浏览器这边发送时不需要用多个Cookie字段,只要在一行里用“;”隔开就行。
我画了一张图来描述这个过程,你看过就能理解了。
从这张图中我们也能够看到,Cookie是由浏览器负责存储的,而不是操作系统。所以,它是“浏览器绑定”的,只能在本浏览器内生效。
如果你换个浏览器或者换台电脑,新的浏览器里没有服务器对应的Cookie,就好像是脱掉了贴着纸条的衣服,“健忘”的服务器也就认不出来了,只能再走一遍Set-Cookie流程。
在实验环境里,你可以用Chrome访问URI“/19-1”,实地看一下Cookie工作过程。
首次访问时服务器会设置两个Cookie。
然后刷新这个页面,浏览器就会在请求头里自动送出Cookie,服务器就能认出你了。
如果换成Firefox等其他浏览器,因为Cookie是存在Chrome里的,所以服务器就又“蒙圈”了,不知道你是谁,就会给Firefox再贴上小纸条。
3.Cookie的属性
说到这里,你应该知道了,Cookie就是服务器委托浏览器存储在客户端里的一些数据,而这些数据通常都会记录用户的关键识别信息。所以,就需要在“key=value”外再用一些手段来保护,防止外泄或窃取,这些手段就是Cookie的属性。
下面这个截图是实验环境“/19-2”的响应头,我来对着这个实际案例讲一下都有哪些常见的Cookie属性。
首先,我们应该设置Cookie的生存周期,也就是它的有效期,让它只能在一段时间内可用,就像是食品的“保鲜期”,一旦超过这个期限浏览器就认为是Cookie失效,在存储里删除,也不会发送给服务器。
Cookie的有效期可以使用Expires和Max-Age两个属性来设置。
“Expires”俗称“过期时间”,用的是绝对时间点,可以理解为“截止日期”(deadline)。“Max-Age”用的是相对时间,单位是秒,浏览器用收到报文的时间点再加上Max-Age,就可以得到失效的绝对时间。
RFC里有说明,如果max-age <=0,统一按0算,立即过期。
Expires和Max-Age可以同时出现,两者的失效时间可以一致,也可以不一致,但浏览器会优先采用Max-Age计算失效期。
比如在这个例子里,Expires标记的过期时间是“GMT 2019年6月7号8点19分”,而Max-Age则只有10秒,如果现在是6月6号零点,那么Cookie的实际有效期就是“6月6号零点过10秒”。
其次,我们需要设置Cookie的作用域,让浏览器仅发送给特定的服务器和URI,避免被其他网站盗用。
作用域的设置比较简单,“Domain”和“Path”指定了Cookie所属的域名和路径,浏览器在发送Cookie前会从URI中提取出host和path部分,对比Cookie的属性。如果不满足条件,就不会在请求头里发送Cookie。
使用这两个属性可以为不同的域名和路径分别设置各自的Cookie,比如“/19-1”用一个Cookie,“/19-2”再用另外一个Cookie,两者互不干扰。不过现实中为了省事,通常Path就用一个“/”或者直接省略,表示域名下的任意路径都允许使用Cookie,让服务器自己去挑。
最后要考虑的就是Cookie的安全性了,尽量不要让服务器以外的人看到。
写过前端的同学一定知道,在JS脚本里可以用document.cookie来读写Cookie数据,这就带来了安全隐患,有可能会导致“跨站脚本”(XSS)攻击窃取数据。
属性“HttpOnly”会告诉浏览器,此Cookie只能通过浏览器HTTP协议传输,禁止其他方式访问,浏览器的JS引擎就会禁用document.cookie等一切相关的API,脚本攻击也就无从谈起了。
另一个属性“SameSite”可以防范“跨站请求伪造”(XSRF)攻击,设置成“SameSite=Strict”可以严格限定Cookie不能随着跳转链接跨站发送,而“SameSite=Lax”则略宽松一点,允许GET/HEAD等安全方法,但禁止POST跨站发送。
还有一个属性叫“Secure”,表示这个Cookie仅能用HTTPS协议加密传输,明文的HTTP协议会禁止发送。但Cookie本身不是加密的,浏览器里还是以明文的形式存在。
Chrome开发者工具是查看Cookie的有力工具,在“Network-Cookies”里可以看到单个页面Cookie的各种属性,另一个“Application”面板里则能够方便地看到全站的所有Cookie。
4.Cookie的应用
有了Cookie,服务器就有了“记忆能力”,能够保存“状态”,那么应该如何使用Cookie呢?
Cookie最基本的一个用途就是身份识别,保存用户的登录信息,实现会话事务。
比如,你用账号和密码登录某电商,登录成功后网站服务器就会发给浏览器一个Cookie,内容大概是“name=yourid”,这样就成功地把身份标签贴在了你身上。
之后你在网站里随便访问哪件商品的页面,浏览器都会自动把身份Cookie发给服务器,所以服务器总会知道你的身份,一方面免去了重复登录的麻烦,另一方面也能够自动记录你的浏览记录和购物下单(在后台数据库或者也用Cookie),实现了“状态保持”。
Cookie的另一个常见用途是广告跟踪。
你上网的时候肯定看过很多的广告图片,这些图片背后都是广告商网站(例如Google),它会“偷偷地”给你贴上Cookie小纸条,这样你上其他的网站,别的广告就能用Cookie读出你的身份,然后做行为分析,再推给你广告。
这种Cookie不是由访问的主站存储的,所以又叫“第三方Cookie”(third-party cookie)。如果广告商势力很大,广告到处都是,那么就比较“恐怖”了,无论你走到哪里它都会通过Cookie认出你来,实现广告“精准打击”。
为了防止滥用Cookie搜集用户隐私,互联网组织相继提出了DNT(Do Not Track)和P3P(Platform for Privacy Preferences Project),但实际作用不大。
小结
虽然现在已经出现了多种Local Web Storage技术,能够比Cookie存储更多的数据,但Cookie仍然是最通用、兼容性最强的客户端数据存储手段。
- 1)Cookie是服务器委托浏览器存储的一些数据,让服务器有了“记忆能力”;
- 2)响应报文使用Set-Cookie字段发送“key=value”形式的Cookie值;
- 3)请求报文里用Cookie字段发送多个Cookie值;
- 4)为了保护Cookie,还要给它设置有效期、作用域等属性,常用的有Max-Age、Expires、Domain、HttpOnly等;
- 5)Cookie最基本的用途是身份识别,实现有状态的会话事务。
还要提醒你一点,因为Cookie并不属于HTTP标准(RFC6265,而不是RFC2616/7230),所以语法上与其他字段不太一致,使用的分隔符是“;”,与Accept等字段的“,”不同,小心不要弄错了。
作者:王侦
链接:https://www.jianshu.com/p/1afa3fcc2485
来源:简书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